第(2/3)页 苏轼诧异的看了他一眼,说道:“可前唐也就兴盛了那些年,正如同烟火和昙花,灿烂却短暂。” “臣以为,大宋兴盛时,一切皆不是问题。可大宋未来能保证长久的兴盛吗?” 苏轼提出了这个问题,然后就退到了边上。 赵曙微微颔首,“是啊!兴盛兴盛,可纵观史书,从始皇帝开始到汉唐,兴盛的时日越发的短暂了,外敌总是会越发的庞大,自己却越发的孱弱……这是个问题……皇子怎么想的?” 小透明赵顼被揪了出来。 他一脸纯良的模样让苏轼不禁低声自语,“怎么和安北那么像呢?” “陛下,臣以为世间永无恒强的国家,不可能会有。” 这个回答让人沮丧,欧阳修说道:“大宋定能兴盛千年万年。” 包拯干咳一声,“这等话在这里就别说了。” 什么千年万年,能再兴盛两三百年,估摸着太祖皇帝就能从坟墓里扒拉出来,兴奋的拉着汉唐帝王吹嘘自己的儿孙是多么的牛笔。 但凡有理智的都认可了赵顼的话,并致以赞许的目光。 “大王很清醒,陛下,这是大宋之幸事。” 赵曙点头,很是欣慰。 什么陛下万岁,什么帝国万年,这些在上位者的眼中都是忽悠。 当然,帝王老了例外。 老了的帝王会昏庸,会寻求长生不老,会寻求帝国永存。 但赵曙还在壮年,所以此刻的他很清醒。 “至于外敌,臣以为外敌永远都不会断绝,在以后的岁月里,外敌会不断挑衅大宋,而大宋要如何应对?臣以为文武不可偏废,还有耳聪目明。” 赵顼微微昂首,看着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。 “何为耳聪目明?”赵曙问道。 “就是去察觉这个世间,看看除去大宋之外的势力,不管大小都要去查明他们的实力,分析他们,若是对大宋有威胁,那么就要提前动手……” 说到这里,赵顼却反过来,“从汉唐来看,中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出于自身,自身糜烂了,外敌才能得逞。所以臣以为,自身强大才是道理。至于外敌,去查清他们,然后……派出使者,去问问他们是要和平还是刀枪。” 赵曙的身体微微后仰,微笑不可抑制的从嘴角洋溢开来。 这便是我的儿子啊! 韩琦的身体微微颤抖着,他想到了赵祯。 太宗留下了个烂摊子,真宗接手,这个摊子就被他弄的更烂了。 赵祯登基,他曾经雄心勃勃想把这个大宋带离衰落的轨道,可惜失败了。 然后就是赵曙。 赵曙很强硬,而且极其的不耐烦。 在对待外部威胁上,赵曙还能保持些沉稳,但却不肯退让。 太宗和真宗摆烂,仁宗守成,到了赵曙则是开始了进取。 赵顼呢? 这位大王的姿态极为积极主动,对内他暗示要积极进取,不能容忍汉唐的内耗发生。对外,他更是亮出了狰狞的一面…… “查清他们,派出使者,问问他们要和平还是刀枪!” 包拯赞道:“这才是大宋的皇子,臣为陛下贺。” 内部保持不内耗,主动出击。 这便是赵顼的政治宣言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