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五章 句容织造大院-《大明:寒门辅臣》
第(2/3)页
许多百姓辛劳一辈子,所存积蓄都不过十贯钱。
有了这笔钱,未来两年日子可就轻松多了。
顾正臣抬起手,止住喧嚣,继续说:“黄道婆之名,你们比本官更清楚。松江府正是因为有了此人,棉纺织才得以快速发展,直至如今,成为了大明赫赫有名的棉纺重地!然本官以为,松江府棉纺织虽强,却过于分散,工艺依旧是黄道婆时期的工艺,改进不多。”
“现如今,织造大院完成了新型搅车、新型弹弓的改进,你们之中一些人已经使用过,做工速度明显好于过去。这都说明,工艺器物改进并无尽头!”
“你们都是棉纺织中的能手,你们中若有谁如黄道婆一般,改进了某个工序,如将三锭脚踏棉纺车改造为四锭脚踏棉纺车乃至五锭脚踏棉纺车,或是在织造上更快更好,县衙视改进效果,给二十贯至一百贯钱奖励!”
众人再次哗然。
顾正臣接过书吏递过来的铜锣,重重敲打两声,厉声道:“本官告诉你们,但凡改进了棉纺织工序与流程之人,本官绝不吝啬奖励!至于这第三件事,则是安全问题。织造大院之内,除灶房与住舍外,一律不得见明火,随身不得携火种!谁若违反,直接离开织造大院,绝不姑息,更无二次机会!”
说完之后,顾正臣没有停留,直接离开了织造大院,后续的改造与优化,交给孙娘、伍氏等人盯着即可,至于这些人会不会真的捣鼓出来点什么东西,那就看她们的经验与智慧了。
虽说古代工艺的改进十分缓慢,但古人的智慧绝不容小觑,他们只是缺乏激励,缺乏改进的动机,习惯了按部就班、安于守旧,很少会去改变。
现在,顾正臣给了她们一个改进与创新的推力,然后安静等待花开。
县衙门外。
顾正臣看向桥梁方向,只见县学宫的郭旭站在桥头看着自己,似乎犹豫着要不要上前,顾正臣想了想,看向一旁张培:“请他到二堂吧。”
张培答应。
承发房的赵谦见顾正臣回来,连忙上前:“县尊,有朝廷文书送来,另外,还有人送来了一封信。”
顾正臣接过文书袋,捏了捏,发现里面似乎不止一份,嘴角含笑,接过信,当看到信封之上的“吾儿正臣亲启”时,顿时打了个激灵,连忙问:“送信人呢?”
赵谦笑道:“送信之人自称是县尊在金陵的朋友,姓胡,我请他入了门厅暂时歇息,家书难得啊。”
顾正臣凝重地点头,连忙走向门厅,一进门便看到了胡大山,疾步上前,抱拳道:“胡兄,久违了!”
胡大山连忙行礼:“草民见过顾知县。”
第(2/3)页